逸聞趣事您現(xiàn)在的位置是:湖南作家網(wǎng)>湖南省作家協(xié)會>毛澤東文學院>逸聞趣事

周揚軼事

來源:   時間 : 2015-02-16

 

分享到:

  周揚15歲結婚,結婚前就離開了家鄉(xiāng),到益陽縣城和長沙讀書,1926年到上海,進入上海大夏大學讀書。周揚讀書勤奮是有名的。在上海翻譯《安娜·卡列尼娜》時,幾個月不出房門。

  解放前周揚最后一次回益陽是1935年。周揚送元配夫人吳淑元及兩個兒子周艾若(當時8歲)、周邁回老家。吳氏還懷著第三個兒子周岳。周艾若回憶說,父親離開時,說好第二年暑假來接我們,但一年推一年,一直沒有來。父親到了延安,也有來信。他還寄書寄衣服。他那時翻譯的《安娜·卡列尼娜》剛剛出版,也寄回來。但別的事情,一直瞞著母親。后來,日寇占領江南,以后又是內戰(zhàn),父親音訊全無。一直到1941年,母親偶然知道父親另有家。她是在報紙上看到的消息:父親給郭沫若的一封信里,最后提到孩子在上幼兒園。母親知情后,病了,從此一蹶不振。

  解放后周揚兩次回益陽。第一次是周立波陪同回益陽。具體情況沒有記載,無從考證。第二次回故鄉(xiāng)是1980年4月19日。那時,我已在文聯(lián)工作,參加了接待,見到了周揚和夫人蘇靈揚。事隔三十多年,記憶雖模糊。但周揚的那種“派”,那種目光以及蘇靈揚的小巧身材和蠻端正的五官,讓我記憶猶新。許多回憶文章說,周揚自小美姿容,翩翩如濁世佳公子。周揚當時給我的印象正是《晚年周揚》一書封面照片的模樣——穿著中山裝的一位慈祥老人。

  那天,他到自己的出生地——新市渡鄉(xiāng)田莊灣村看望鄉(xiāng)親,并提出要看一場花鼓戲。益陽縣領導推薦了兩出戲:一出是縣劇團創(chuàng)作的現(xiàn)代戲《浪子吟》,另一出是古裝戲《桃源洞》。周揚表示愿意看《桃源洞》。他對縣委書記說:“姓古有什么可怕,古為今用嘛!古裝戲中有好多優(yōu)秀的傳統(tǒng)劇目,為什么不可以演?花鼓戲是湖南的地方劇種,益陽是花鼓戲的窩子,記得我在家做孩子的時候,地方上一開鑼就唱花鼓戲,這樣的民族文化遺產(chǎn)為什么不可以繼承?我看古裝戲是可以的。”“書記同志,我告訴你一條原則,迷信不能搬上舞臺,神話可以演;色情不能搬上舞臺,愛情可以演,我看只要處理好這些關系,古裝戲就可以演。”

  當天晚上的演出不算成功,但周揚和他夫人蘇靈揚仍興趣勃勃地觀看了這場戲,演出結束后,接見了劇組全體人員,和大家合了影。周揚不顧天已很晚,應邀為益陽縣花鼓戲團題寫了“推陳出新,創(chuàng)新改革,使花鼓戲成為盛開的鮮花,齊鳴的鼓”的題詞,還參加了座談會。周揚在座談中指出:要分清愛情與色情,神話與迷信,道教與佛教。這三個區(qū)分是針對《桃源洞》的本子和演出出現(xiàn)的混亂而言的,對古裝戲的改編與演出有普遍意義。題詞也是有感而發(fā)。“推陳出新,創(chuàng)新改革”是周揚對戲劇一貫的思想,從建國開始,一直成為戲曲工作的指導方針。“盛開的鮮花,齊鳴的金鼓”,是周揚對戲曲功能的形象表述,戲曲既具有休閑審美的功能,又具有戰(zhàn)斗武器的功能。

湖南省作家協(xié)會 | 版權所有 : 湘ICP備05001310號
Copyright ? 2005 - 2012 Frguo. All Rights Reserved